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徒进行礼拜,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只要能满足这些功能,在建筑形式上,伊斯兰教并没有对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做出规定。世界各地的清真寺,建筑风格各有不同,这也成为展现各国艺术风格的橱窗之一。
当然,由于教义和宗教活动所需,世界各地的清真寺还是会有些共同特征,比如一般都有大厅或广场,供信徒礼拜;有高高耸立的宣礼塔,用来召唤信徒;建筑内部没有画像、偶像等(因为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取而代之的则是几何纹样和阿拉伯书法装饰;内设有面向麦加方向的壁龛米哈拉布,便于信徒礼拜。
最早的清真寺形式比较简单,基本上就相当于一座供信徒礼拜的广场。比如先知时期修建的库巴清真寺,这座清真寺通常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座清真寺。库巴清真寺起初只是一圈围起来的围墙,后来几经扩建,修建了宣礼塔、柱廊、庭院等,建筑外面也没有多少装饰。
随着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教的扩张,中东各地的清真寺如雨后春笋般建成,建筑形式也日益发展,出现了宣礼塔、米哈拉布等后世清真寺的常见组成部分,不管怎样,方形庭院和支撑屋顶的连续柱廊都是早期清真寺的重要特征。这一时期的清真寺建筑深受罗马建筑的影响,随着帝国国力的增长和清真寺规模的扩大,逐渐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造倾向。
第一种遵照最初的指示,将清真寺作为比较纯粹的礼拜场所,不追求建筑的规模和装饰。如始建于876年的伊本图伦清真寺,这是埃及最老、最大的清真寺之一,主要由灰泥、木材和砖建成,螺旋形的宣礼塔可能是13世纪末建造的。
第二种则希望把清真寺造得尽可能宏伟、华丽,超越其他宗教的寺庙,以吸引更多崇拜者。如始建于8世纪的倭马亚清真寺,这座清真寺位于叙利亚,由东罗马、波斯、印度、北非等地的工匠建造,寺中的礼拜大殿以巨石砌成,用大理石柱子支撑。还有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金色马赛克。
伊拉克萨迈拉清真寺的螺旋形宣礼塔,建于9世纪,是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宣礼塔之一
鸟瞰萨迈拉清真寺,可以看到这座清真寺也属于阿拉伯多柱式风格,没有穹顶(后方有穹顶的是座波斯式清真寺)
受罗马建筑的影响,穹顶也是阿拉伯多柱式清真寺的常见(但不是必备)元素,圆形的穹顶可以用来集中声音,营造庄重宏伟的氛围,也象征着天堂和伊斯兰信仰的高度。阿拉伯多柱式清真寺主要见于阿拉伯半岛、黎凡特、北非等地,始建年代通常比较早。
7世纪末,阿拉伯帝国征服北非,并以北非为跳板,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7世纪末,Uqba ibn Nafi在突尼斯建立了凯鲁万清真寺,直到今天,这座清真寺还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凯鲁万清真寺的布局和早期阿拉伯多柱式清真寺类似,但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比如方形的宣礼塔,这是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宣礼塔,也是北非和西班牙清真寺宣礼塔的蓝本,还有由马蹄拱构成的柱廊,这也是北非和西班牙清真寺的特征之一。
鸟瞰科尔多瓦大清真寺\\教堂,中间是文艺复兴时期建成的中殿,大致维持了早期清真寺阿拉伯多柱式的布局
阿拉伯语中用马格里布指代非洲西北部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地,有时也包括统治的西班牙,而在欧洲,有时则用摩尔式来称呼这种风格。马格里布式清真寺的主要特征就是上面提到的马蹄拱和方形宣礼塔。马蹄拱最早出现于罗马时代的叙利亚,后来成为西哥特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伊斯兰教徒征服西班牙之后,这种风格自然就从西哥特王国传入马格里布。始建于始建于784年的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就是马蹄拱建筑的主要代表,这座清真寺曾是西部伊斯兰世界最宏伟的清真寺,后被基督徒改为教堂。
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教堂的钟楼吉拉达塔,高达104米,原本也是清真寺的宣礼塔,后来加盖了文艺复兴风格的尖顶
马格里布的清真寺往往建有方形的宣礼塔,其形状有点类似亚历山大里亚的灯塔,分为大小多层。在马格里布式清真寺中,宣礼塔往往是建筑中最高的部分,存在感比较强。
伊朗高原历来都是中东地区大帝国的摇篮,以伊朗传统建筑风格为基础,波斯式清真寺的分布非常广。广义上的波斯式清真寺,分布范围包括伊朗、伊拉克、中亚、南亚、南亚、新疆、高加索等地,其中包括一些世界上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清真寺。广义波斯式清真寺通常都建有穹顶,有一个或多个突出而巨大的拱顶大入口伊旺(Iwan)。
伊拉克的泰西封大拱门,这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单体拱门,其实是是萨珊王朝宫殿的伊旺
波斯式清真寺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伊旺。这种结构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帕提亚时期,常见的伊旺一般都有一个长方形外立面,中间是一个巨大的拱顶空间,三面围墙,一面开放,在萨珊王朝时期,伊旺通常用作王座和觐见厅,虽然清真寺用不着这些功能,但在波斯式清真寺中,这种结构还是被继承下来。
早期的波斯式清真寺只建有一个伊旺,朝向麦加方向,之后,出现了中轴线方向的另一座伊旺,形成了双伊旺清真寺,后来,又出现了沿着庭院两侧布置的另外两座伊旺,也就是四伊旺清真寺,极大增强了清真寺的造型效果。四伊旺清线世纪,此后,一些阿拉伯多柱式清真寺也被改造为四伊旺风格,如伊斯法罕著名的聚礼清真寺。相对于阿拉伯人,波斯建筑更注重装饰,许多伊旺装饰着类似钟乳石的复杂结构Muqarnas,这也是波斯式清真寺的特点之一(但不是必备要素,后来这种装饰也传到北非等地)。
马立克沙时建的南穹顶,伊斯法罕聚礼清真寺采用在方形空间中切边建造突角拱的方式来建造穹顶
南穹顶建成不久后造的北穹顶,同样采用突角拱。突角拱可能起源于萨珊时期,后来这种传入欧洲
不同于早期阿拉伯多柱式清真寺,由于缺乏木材作为支撑,波斯式建筑往往用砖砌拱门作为支撑,其上建造巨大的穹顶。拱形结构具有优越的承重能力,因此波斯式清真寺得以撤去用来支撑的柱子,营造广阔,高大的建筑空间,用来进行礼拜。在世界建筑史上,许多穹顶结构上的重要探索,都是在伊朗发生的,华丽的穹顶装饰以及陀螺形的拱门,也是波斯式清真寺的一大特征。
伊斯法罕沙阿清真寺由著名细密画家和伊斯兰书法家Reza Abbasi设计的装饰图案和书法
伊斯法罕谢赫罗图福拉清真寺的装饰,这座清线世纪初,作为皇室礼拜所用的清真寺,装饰更为考究
叙利亚Sayyidah Ruqayya清真寺的玻璃镶嵌装饰Zarih,虽然在叙利亚,但这是一座伊朗风格的什叶派清真寺
波斯式清真寺往往以彩色瓷砖作为装饰,有时还镶嵌玻璃(Zarih),蓝绿色主调的瓷砖,以及复杂的几何花纹、伊斯兰书法,形成了令人目眩神迷的装饰风格。
帖木儿时期,为了宣示帝国的强大,帖木儿王朝在中亚和阿富汗的撒马尔罕、布哈拉、赫拉特等地修建了不少大型建筑。帖木儿风格的清真寺大多由波斯工匠营造,在波斯式清真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独具中亚特色。
帖木儿风格的清真寺以伊尔汗王朝时期的四伊旺清真寺为基础,穹顶通常采用双壳结构,内部穹顶高度较低,外部穹顶比较高耸。从外面看,穹顶下方一般建有一个较高的鼓座,穹顶外形呈拉长的洋葱头形,有时带有凹槽和螺纹装饰,通常以绿松石色的瓷砖进行装饰。
哈萨克斯坦艾哈迈德·亚萨维和卓墓的一座穹顶,这是座未完工的帖木儿时代陵墓,也是座清真寺
帖木儿风格穹顶进一步发展了早期波斯穹顶的突角拱结构,将其切分为更多的角,大型拱顶被交叉的肋骨划分为较小的穹顶,从中可以填充钟乳石檐口等装饰方式,创作出无限多样的建筑室内空间。
比比哈内姆大清真寺的Pishtak,仅比巴黎凯旋门小一些,考虑到其建造年代和短得多的工期,还是很不容易的
撒马尔罕雷吉斯坦广场和它的3个主要建筑,可以看到三座巨大的Pishtak
中亚-帖木儿风格清真寺的另一大特点是巨大的入口Pishtaq,它的尺寸比一般的伊旺更加巨大,更具视觉效果,用来作为建筑的主要入口,强调其尺寸,最典型的例子是撒马尔罕比比哈内姆清真寺的巨大Pishtaq,高达35米。
西孟加拉邦阿迪纳清真寺残留的外墙,这座清线世纪,大致属于早期的阿拉伯多柱式风格
为了获得建造清真寺的材料,统治者拆除了许多印度教寺庙,这个象头神浮雕就印证了这一点
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和巴基斯坦,清真寺随之在印度出现。早期的印度清真寺是阿拉伯式的,之后波斯的四伊旺式清真寺也传入印度,对印度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
印度人不像波斯人那样注重由四个伊旺围合起来的庭院空间,而是希望营造出更加开放的空间,因此仅有少数宗教学校采用四伊旺结构。此外印度并不缺木头,传统印度建筑往往采用梁柱结构,即使是砖石建筑,也经常出现模仿木结构的造型。在波斯建筑影响之下,印度人掌握了穹顶、拱门的建造,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
和波斯人相比,印度人更注重建筑的外部造型,而非内部空间以及庭院。他们采用了波斯式清真寺的穹顶和伊旺结构,将阿拉伯式和波斯式清真寺的封闭庭院,扩大为巨大的广场。清真寺的礼拜大厅则相对独立,仿佛是广场中一座纪念碑式的独立建筑。莫卧儿时代的清真寺往往建有三个洋葱头形穹顶,两侧设有宣礼塔。
莫卧儿时代的清真寺往往采用浮雕和彩石镶嵌装饰,而非波斯式清真寺的瓷砖,这也是印度清真寺的特色之一。
早在12世纪,突厥人就建立了在小亚细亚地区的统治。罗姆苏丹国时期的清真寺受到叙利亚和亚美尼亚建筑的强烈影响,而在奥斯曼帝国时代,则出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更加强调穹顶的建设。
1453年,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但在建筑风格上,他们却被圣索菲亚大教堂所征服。此后,从巴尔干、东欧到土耳其,出现了很多外形和圣索菲亚大教堂相似的清真寺。以锡南为代表的奥斯曼帝国建筑师竭尽全力地试图建造超越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清真寺,发展出和波斯式以及阿拉伯多柱式清真寺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特点是巨大的穹顶和没有柱子隔断的广阔室内空间。
土耳其埃迪尔内的塞利米耶清真寺,可以对比下主体结构的穹顶数量,感受其改进
土耳其式清真寺往往矗立在城市广场的中心,主体建筑存在感比较强。由于气候比较寒冷,土耳其式清真寺并不像波斯式清真寺那样强调庭院,而是更注重建筑的内部空间,营造出宽阔、宏大的空间,并多设窗户,让室内更加明亮,体现神圣感。这些努力的代表是锡南设计的塞利米耶清线米,超越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空间比圣索菲亚大教堂更大,宣礼塔高达83米,是当时伊斯兰世界最高的宣礼塔。
以上,是几种最常见的清真寺风格,下面这些,则是比较有特色,但不那么出名的类型。
阿拉伯帝国征服北非之后,伊斯兰教通过贸易等传播方式,逐渐传入西非。此后,西非出现了马里、桑海等伊斯兰大帝国,西非的廷巴克图一度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学术中心之一。
当地人采用传统工艺修补桑科雷清真寺,从中可以看到清真寺泥土外表下的石制墙体
西非式清真寺的建筑独具一格,无论是外形还是材质,都和其他地区的清真寺由很大区别。大多数西非清真寺由未经烧制的泥砖建造,中间假设木梁以增强结构。在布局方面,西非式清真寺和阿拉伯多柱式清真寺相似,都有围合起来的庭院以及宣礼塔。尽管西非比较干燥,但还是会下雨,因此这些清真寺每年都要进行维护,涂上新的灰泥。
西非最著名的清真寺是马里的杰内大清真寺,这是世界最大的泥砖建筑,可能始建于13或14世纪。杰内大清线米的平台上,这可以防止清真寺受到巴尼河泛滥影响。清线米,宽26米,覆盖着涂抹泥土的棕榈屋顶,由90根立柱支撑。清真寺以晒干的泥砖和砂浆建造,外面插着许多toron棕榈树木桩。木桩可用作年度维护所需的脚手架,也可帮助排开雨水。
11世纪前后,伊斯兰教通过商人和苏菲派传教士,逐渐在东南亚的苏门答腊等地扎根,此后的数百年,伊斯兰教在东南亚越发深入,替代了佛教和印度教,成为印尼、马来西亚等南岛语族群的主要宗教。
马来群岛是个族群多样,文化多元的区域,从清真寺建筑的样式上也能看出这一点。早期的马来式清真寺主要采用印尼建筑风格建造,一般为木结构,多重坡屋顶,带有印度和中国建筑元素,却没有穹顶、尖塔等传统伊斯兰建筑的元素,直到19世纪,中东式的穹顶才出现在东南亚的清真寺中。此外,早期马来式清真寺大多用bedug鼓,而非人声来进行祷告,这面鼓一般安放在和建筑相连的前廊中。
马来群岛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是由淡目苏丹国修建的淡目大清真寺,尽管经过多次整修,但清真寺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建筑形式,是爪哇式清真寺的典型案例。淡目清真寺由木材建造,屋顶类似金字塔形,由四根木柱之称。入口大致朝向麦加方向,配有雕刻着植物和野兽图案的门。
19世纪,印尼学者访问埃及和印度的伊斯兰中心后,引入了带有中东风格穹顶和拱门的清真寺。这种清真寺首先出现于苏门答腊到,大多采用印度河波斯式的洋葱头穹顶。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后,许多传统风格的清真寺进行了整修,加上了中东式的穹顶。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传统建筑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青睐。今天,大多数新建的印尼清真寺都属于融合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东南亚与中东风格。
存东亚最早的清线世纪,伊斯兰教就传入中国。早期的中国清真寺一般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风格,但是在建筑装饰上带有伊斯兰教的独特风格。比如不设偶像,用几何纹样和伊斯兰书法进行装饰等。在近代以前,除了新疆地区(在建筑上,新疆受伊朗的影响更大),绝大多数中国清真寺都采用中式建筑风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浙江一司机驾车追尾玛莎拉蒂,维修费近10万元,保险公司称“车险还差7分钟生效”
147-0、147-0,奥沙利文无敌开挂,“墨尔本机器”罗伯逊咋应对?
《鸣潮》2.6 版本8月28日上线:新增英伟达 DLSS 4 多帧生成功能
大眼橙 C3 系列投影 8 月 28 日发布,TCL 华星独供 LCD 屏
IG2-1击败TES,拿下第6胜!仁川上中完美发挥,wei皇子节奏起飞